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万玉凤 梁丹2020-06-05 22:02:17

今后,高校深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有了具体遵循。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即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设计上有哪些考虑,在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哪些方面?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和部分高校负责人。

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当前,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

在整体设计上,《纲要》强调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

“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这是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教授课业知识和能力的‘授业者’,还应该成为传播品德和价值的‘传道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看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

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纲要》明确了五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广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二是要“强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三是要“重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四是要“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要“深研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重要的“指挥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除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外,还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纲要》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同时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多项工作举措。”靳诺表示,“这既包含着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培养塑造,又包含着对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淬炼提升,也包含着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全面评价机制的换挡升级。”

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构建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方面,《纲要》提出要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明确了课程思政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等。

《纲要》提出,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

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种课程类型,《纲要》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7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

“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岛’现象,未能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靳诺表示,《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痛点和问题所在。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纲要》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分类指导,确定了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是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

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度浸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表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切忌“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应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说,《纲要》提出,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指导高校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在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要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实到位。

其次,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此外,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该负责人表示,还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育已经有了不少“碰撞”。在复旦大学今年春季学期里,医学各门专业课第一时间将上医及附属医院抗疫“国家队”的硬核事迹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用来自一线的最鲜活教材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兰州大学坚持老中青“传帮带”,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传承创新兰大特色育人经验,将励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教育部近年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抓稳落实保障“工程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根本保障。

“ ‘上’到战略精心谋划,‘下’到一线落地生根,要同步齐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说,教育部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将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该负责人表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明确经费支持,加强课程思政经费保障。

《纲要》还指出,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此外,《纲要》要求,一方面及时总结各地各高校典型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抓好课程思政示范典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

马小洁表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之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万玉凤 梁丹 6月5日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陆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