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正文
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通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魏海政 杨晓玲 刘梦冬 卢姗2020-06-05 22:02:17

文学生活馆是山东大学通识教育品牌课堂,依托山大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秉持“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学术理念,践行“浸润式人文教育”,创新“体验式博雅课堂”,打造了以“领读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群,将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文化育人目标,落实到每一门“新文科”创新课程中,让大学生“在优质教学平台上学习人文经典,在多元生活情境中涵咏人文素养,在创新实践语境中创造知识应用,在跨学科背景下实现能力融通。” 

文学生活馆溯源于2012年温儒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为了给项目搭建调研平台,课题组成员谢锡文创新科研思路,通过举办文学经典讲座,将“文学生活”的调研对象吸引到山东大学,一面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一面依托山东大学丰厚的文史资源,满足不同阶层“文学人口”的“文学生活”需求。这种变“走出去”为“请进来”、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研究思路,被赞为“接地气”的学术研究。2016年,《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顺利结项,一个与之伴生的研究成果在山东大学落地生根——文学生活馆从知新楼的一间报告厅成长为集经典讲座、学术沙龙、直播课堂、体验式课堂和咖啡书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育人空间。

依托这一特色育人空间,文学生活馆将“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的学术理念践行于通识教育,打造了三个“经典”课程体系,一个“体验式”阅读空间和一种立体化知识传播模式。

三个“经典”课程体系,围绕“经典”核心,打造《领读经典》课程体系。文学生活馆以“让经典莅临成长”为核心,依托山大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推出“领读经典-文学史”系列课程,按照“一个朝代一部经典、一个作家一部经典和一个国家一部经典”的脉络,层级渐进、循环深入,打造了一部以文学经典为核心、涵盖中外古今的“微型文学史”。《领读经典》系列课程以文化熏陶、审美感悟、道德涵育为指向,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打开通往文学经典的门径。2019年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选课人数超过3万人。

把握“新文科”契机,构建“创意写作”课程群。文学生活馆秉持“读写一体、学用融通”的教学理念,开展“新文科”背景下“创意写作”课程群建设。坚持“只有写,才会写”的实践教学思路,通过任务驱动、工坊教学、课赛结合、成果导向,形成了独具山东大学人文特色的《创意写作》课程群,吸引了耶鲁大学创意写作教学团队的关注和支持。

用好自然和人文情境,推出“我们的节日”和“经典十课”。利用自然情境,让时时皆育人之时。文学生活馆以校园中的自然时序为情境开展系列课程,创新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课堂新样态,形成了《我们的节日》系列课程。

利用人文情境,让处处皆育人之处。每年10月15日,文学生活馆以山东大学校庆“经典时刻”为人文情境,将“同一个山大,同一个精神家园”的历史回眸转化为通识教育的文化场景,从全校数千门课程中精选深受学生喜爱的10门课程进行专题呈现,《经典十课》涵盖文史哲理工医经管艺等不同门类,吸引了校园内外及网络平台数百万人参与,也赢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的高度赞许。

一个“体验式”育人新空间。文学生活馆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者侯滢把多年的广告策划经验融入文学生活馆实体空间的视觉打造,让文学生活的抽象概念融入了可触可感的温润体验。在这个有温度的空间里,文学生活馆通过“研、学、用”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餐厅、校史馆、博物馆与文学生活馆空间叠加,探索“理论+实践”“动脑+动手”“书房+厨房”“教室+影棚”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一种立体化知识传播模式。文学生活馆创新多维立体的知识传播模式,通过系列图书出版、有声阅读、微信阅读、视频微课等方式,完成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资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系列化输出,“领读经典”“经典十课”等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系列音频课程同步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音频平台。

文学生活馆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创新平台打通一二课堂,通过“体验式博雅课堂”践行“浸润式人文教育”,创造性地实现了以文育人有抓手(领读经典),以文化人有方法(文学生活),大学校园“有文气”,大学文化“有底气”,让大学生在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经典濡染中,从了解文化、亲近经典开始,实现由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的提升和跨越。

文学生活馆先后荣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山东大学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受到社会各界赞许。(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杨晓玲 刘梦冬 卢姗)

[责任编辑:陆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