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正文
谢幕与重生:传统媒体的巴比伦塔,谁来重建?
来源:未知作者:欢2018-05-22 16:55:39

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上转发了中华书局招聘兼职外校的信息,并配上一句“我行吗”的调侃,虽为玩笑话,但这位久经沙场、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媒体最辉煌时刻的老兵,在去年离职《新京报》后再无归去来之意。这不是个例,“又一名总编辑跑了”成为业内常态,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自顾不暇,所谓的“救命稻草”媒体融合,也在两微一端的简单相加中短暂沉醉,合而不融、治标不治本,人才流失和经营亏损,让这个行业显示出空前的疲态。

更为全面的降维打击,将传统媒体逼到生死存亡的道路上,过去依靠内容、渠道、介质、受众完成媒体的空间支撑,但互联网迅速压缩掉渠道和介质两个维度,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生产新闻,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应声坍塌。


 


很多媒体人依然在体制与机制层面纠结,而真正的“战场”或许聚焦在技术和人类之间。这种启发来源于这个春天里的一抹新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丝从内在基因变革的重生动力: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平台,把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融入了新闻制作的流程,从报道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全面覆盖。两会开幕前夕,“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两会舆情热词,生产发布首条关于两会的视频新闻,仅仅用时15秒,这在全球媒体中都是首次,大大颠覆了人们原有对人工智能的想象。



这场巨变是时代送给传统媒体的毒药,亦是时代赠予的蜜糖。人工智能重建巴比伦塔的速度,或许已快过所有预测。AI把人与物的延伸连接起来,更快、更准、更智能地获得新闻线索和素材,为记者和编辑进行新的二次赋能,解放了原有低级生产力。在媒体融合的深水区,人工智能的介入和探索给我们展开了未来媒体的场景:越来越多的智能推荐成为主流分发方式,爱看什么需要看什么就会收到自动的推荐;在内容生产上人工智能将大大提高内容的丰富度和生产效率,在媒介形态上更是完全意义上的颠覆,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有可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机器人。



另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迅速解构的优势是信息源捕获的滞后,以往采访媒体记者需要深入研究采访对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就可以让机器来理解这些文字、视频资料,大大缩短准备的时间。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一次彻底的、在谢幕与重生之间裹挟而来的历史浪潮。

不止是中央级巨头媒体对人工智能的超前嗅觉,深圳报业集团也已感受到趋势已定未来已来,在晶报副总编林航的一个采访中,他直言传统媒体转型首先要改变观念,将自己融入整个互联网环境,紧跟媒体技术的变革,要比任何时候都重视技术对内容的推动。这番话不是空穴来风,据悉,他们倾力打造了一款名为“全橙智媒”的智能媒体平台,则是这种决心的落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用深度学习、智能语意、知识图谱等AI技术,做到真正懂用户所需,这种转型的视野和力度,值得媒体业深度思考和研究,它不是媒体变革的唯一方向,但却是有价值、有方向的路径之一。



都说旧职业的消亡,只是开始讯号,在新时代的巨震中,每个人都将重新判断价值。更多的人工智能引入了新闻编辑部,媒体的巴比伦塔有望重建,然而媒体人的巴比伦塔谁来拯救?能否做到共赢、共生、共享,是人类在进步路口抉择的关键。就拿最早涉足资讯机器人的智搜(Giiso)写作机器人来说,整合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聚合全网信息,可以从科技、财经、体育、房产、游戏、军事、时政等22个领域快速写稿,传统媒体人如何有效利用Giiso写作机器人更多的应用场景,并将智能工具的深度学习能力、复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运用,然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深度写作中,葆有内容的后天人脑思考深度优势,这才是媒体人巴比伦塔的真正重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