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正文
触控2.0人机交互真的会掀起鸿蒙操作系统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
来源:未知作者:快讯2019-11-11 10:53:59

导读:当今世界,软件是信息通讯产业的灵魂,操作系统是软件产业的灵魂,人机交互则是操作系统的灵魂。鼠控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灵魂,触控是android/iOS操作系统的灵魂,那么,鸿蒙操作系统的灵魂是什么?答案或许是触控2.0交互方式。那么,触控2.0交互方式真的会掀起鸿蒙操作系统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吗?为什么说华为还需要建立类似微信的鸿信云平台来发展壮大鸿蒙生态系统?请看下文分解。

鸿蒙操作系统问世

2019年8月9日,华为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了自己开发的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2019年8月10日,华为发布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荣耀智慧屏。2019年9月19日,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发布会上发布了第二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华为智慧屏和第三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华为Watch GT2系列智能手表。

预计,华为发布的第四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将是华为笔记本电脑;华为还将在2020年3月发布第五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产品——华为P40系列智能手机。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华为就完成了鸿蒙操作系统在智慧屏、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硬件产品上的布局,速度之快令全球震惊。这说明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已经能够替代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

对比测试数据表明,无论是响应速度,还是运行流畅度,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智慧屏都明显优于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可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华为已经将操作系统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主要受益于鸿蒙操作系统在架构体系上的创新。

鸿蒙操作系统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微内核、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能够同时满足全场景流畅体验、架构级可信安全、跨终端无缝协同、一次开发多终端部署的要求。

华为希望用一个简单的通用内核将所有终端打通,能够在不同硬件能力上进行统一部署,通过服务的外核让多场景的应用丰富多彩,通过分布式软总线让同一个帐户下的多种终端能够实现硬件能力跨终端之间调用。

华为想要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这样能够制衡的、差异化的核心技术。华为需要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层面有能力与别国垄断巨头达成一种制衡关系,否则,华为会永远被人掐住喉咙。

操作系统物竞天择

历史经验证明,如果华为沿用别国操作系统的架构体系,如果华为跟随别国操作系统的产品路径和商业模式,即使华为能够做出更好的鸿蒙操作系统,等待华为的仍然是死路一条,因为华为迈不过别国垄断巨头筑起的知识产权和生态系统两大壁垒。

所以,决定鸿蒙操作系统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华为有多少款硬件产品采用了鸿蒙操作系统,而且在于华为是否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否能够迅速建立起覆盖这些硬件产品的鸿蒙生态,从而顺利完成从windows操作系统和android操作系统向鸿蒙操作系统的进化。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华为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一进化过程,这其中主要还是软件生态的建设周期比较长。那么,鸿蒙生态应该如何形成?怎样才能加速鸿蒙生态的形成?建立鸿蒙生态的路径是怎样的呢?

从历史规律来看,华为想要完成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需要同时具备下列三大条件,它们是构建鸿蒙生态必需的阳光、土壤、水分。

第一个条件是运行周期的节点。在操作系统领域,每隔12年至15年迎来一次大换代:1981年至1995年,是DOS时代;1995年至2007年,是windows时代;2007年至2019年,是android/iOS时代;从2019年开始,将进入鸿蒙时代。

第二个条件是终端类型的更迭。windows对DOS的替代,终端类型未变,掌控者仍然是微软;android/iOS对windows的替代,伴随的是智能手机对个人电脑的替代;鸿蒙对android/iOS的替代,伴随的或是超级终端对智能手机的替代。

第三个条件是操控方式的变化。windows对DOS的替代,伴随的是鼠控对键控的替代;android/iOS对windows的替代,伴随的是触控对鼠控的替代;鸿蒙对android/iOS的替代,伴随的或是触控2.0对触控的替代。

适配难难于上青天

华为一再强调,鸿蒙是一款基于物联网、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未来是什么?除了物联网之外,还有5G,还有人工智能,未来是5AIoT(5G+AI+IoT)时代。所以,鸿蒙操作系统的战略方向很明确,即需要面向5AIoT这一大趋势。

开发基于物联网的统一操作系统,比简单推出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的杀伤力不知道大了多少倍。在不同硬件环境下,将各种物联网终端轻巧地、极低时延地连接起来,将交互操作的触角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那才算得上是颠覆性的进步。

然而,按照目前的技术路线,开发物联网操作系统最困难的就是适配,不仅操作系统要针对不同设备类型进行适配,而且运行在各个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还要针对显示屏的不同尺寸、不同形状、不同像素进行适配。

对于智能手机,显示屏限定为矩形,其长宽比、对角线尺寸、像素等通过标准化形成数量有限的系列,从而大幅减少了应用的适配工作量。即便如此,不同厂家还要针对自家的智能手机进行操作系统的UI适配。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应用场景和应用终端突然暴增。面对太多不同种类的终端,我们很难再将显示屏统统限定为矩形,我们很难为所有终端制定统一的标准。操作系统和应用的适配工作量大得惊人,几乎是人类不可完成的任务。

苹果通过对宏内核裁剪的方式,适配了iOS、macOS、watchOS、tvOS,分别用作智能手机、电脑、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华为通过微内核与外核组合的方式,适配各类硬件的操作系统。遗憾的是,各类硬件的操作系统既不通用、也不兼容。

华为还通过方舟编译器和面向多终端开发的IDE,对应用进行自动适配,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不过,这一自动适配功能只是针对华为的硬件产品,并未覆盖到其他品牌的硬件产品以及形形色色的物联网终端。

按钮不灭适配不止

目前的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网络,而是一个碎片化网络。网络上传输的应用不能运行在任何网络终端上。电脑不能运行手机应用和电视应用,手机不能运行电视应用和电脑应用,电视不能运行电脑应用和手机应用。

电脑有电脑的应用,手机有手机的应用,电视有电视的应用。同一应用要制作成电脑版本、手机版本、电视版本。它们虽然通过同一网络传输,却互不兼容,相当于电脑有电脑的网络,手机有手机的网络,电视有电视的网络。

按照目前的网络架构,连接一类物体要有一个网络,那么,将来物联网连接N类物体,岂不要有N个网络,同一个应用,岂不要制作成N个版本?操作系统也是一种应用,岂不要有N个操作系统?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今天的“一物一网、多网并行”的网络格局呢?是适配。为什么要适配呢?主要是因为每类终端所配显示器的形状不同、尺寸不同、像素不同,会造成虚拟按钮发生变形,从而导致点击操作失灵失误。

所以,要让同一应用能够运行在任何网络终端上,就要取消适配。要取消适配,就要取消虚拟按钮。如何取消虚拟按钮?在物联网时代,人类无法让虚拟按钮统统回归实体按钮,那么,采用非按钮交互方式就是人类的不二选择。

统一采用非按钮交互方式之后,虚拟按钮不存在了,围绕虚拟按钮的适配不需要了,任何一个应用都能运行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上。全球只有一个网络,只要一个操作系统。到那时,互联网就是物联网,物联网也是互联网。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明了八种人机交互方式,包括键控、鼠控、触控、眼控、声控、体控、脑控、触控2.0。其中,前四种属于按钮交互,后四种属于非按钮交互;前七种交互方式都发源于美国,只有触控2.0发源于中国。

面向未来的新技术

任何一个操作系统都是基于一种交互方式进行架构设计和界面设计,再通过应用加载其他交互方式。windows操作系统是基于鼠控交互方式,android/iOS操作系统是基于触控交互方式,目前的鸿蒙操作系统则兼而有之。

从华为发布的信息来看,鸿蒙操作系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架构设计上,并未体现在界面设计和商业模式上。主要原因在于,华为目前需要利用android生态和windows生态,并逐渐向鸿蒙生态过渡,虽然这只是权宜之计。

或许是华为见识了其他交互方式的不成熟。比如谷歌在手势操作上做了很多尝试,还有更多公司在语音控制上下足了功夫,甚至埃隆·马斯克也开始押注“脑机接口”,但是,这些交互方式始终无法单一地取代触控交互方式。

或许是华为还未看到触控2.0交互方式,或许是华为还未洞察到这一新生代交互方式具有颠覆产业的巨大能量,或许华为也不清楚未来的鸿蒙操作系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或许华为也不知道未来的颠覆性技术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触控2.0交互方式算不上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发明,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比较,在不少人眼中就是个小儿科。但是,这种交互方式很简单、很实用、很解决问题,用户迁移成本很低,很有机会成为物联网第一交互方式。

真正的颠覆往往来自于那些人们不太注意的地方,真正有生命力的高科技都趋于简单经济实用。工业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判断,但是人的需求却不像工业那样是循序渐进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突变,需要天才的眼光和判断力去寻找挖掘。

乔布斯从施乐中心获得了“图形界面”的概念,并坚信这是面向未来的技术。在乔布斯访问之前,技术已经被发明,但是因为没有工程师能理解未来需求趋势,于是被乔布斯发扬光大了。触控2.0也是面向未来的技术,需要华为高层慧眼识珠。

人机通用语言诞生

触控2.0人机交互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触控三大定律的、能够整体取代现有触控技术的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她不仅是触控技术的一次全新突破,更是人机交互方式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触控2.0交互技术重新定义了点击、滑动、长按三大触摸手势,重新发明了滑按、滑击两大触摸手势,完全摆脱并且超越了苹果、谷歌对于触摸手势的定义,使触控性能更强大,触控操作更简化。

触控2.0交互技术破天荒地用触摸手势完全取代了按键按钮,用卡片提示界面完全取代了图形操作界面,用任意位置操作模式完全取代了固定位置操作模式,用模糊操作方式完全取代了精确操作方式。

触控2.0的技术特点,是由模拟键盘、鼠标操作方式转向模拟遥控器、游戏杆操作方式,所不同的是,遥控器、游戏杆操作定点化,而触控2.0操作非定点化,可在触屏或者非触屏智能表面的任意位置上发起操作。

触控2.0的操作效果和精准度,与有无屏幕无关,与屏幕大小无关,与屏幕远近无关,与屏幕形状无关,与屏幕像素无关,与用户手指粗细无关,与用户手指所处位置无关,只与用户比划什么样的触摸手势有关。

触控2.0操作时,是人类比划触摸手势让机器识别,而不是机器显示图标、菜单让人类去搜索、识别、点击。触摸手势作为一种人类肢体仿生语言,如同音乐、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了人类普遍接受的人机通用语言。

触控2.0交互时,每个触摸手势所表达的操作指令是随着操作界面的切换而改变的,从而巧妙地用少量的触摸手势表达了大量的操作指令。各个触摸手势所表达的操作指令全都提示在了操作界面上,人们扫描一下便知如何操作。

超级终端浮出水面

信息技术号称瞬息万变,但是,市面上的操作系统大多流行了十多年。虽然物种的时代交替是必然的,然而,操作系统的物竞天择却是缓慢的。造成这一独特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大规模终端替换和交互方式替换都是超级的困难。

支撑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终端是个人电脑,支撑android/iOS操作系统的计算终端是智能手机。只要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未被大规模淘汰或者未被大规模重组,华为要颠覆微软的生态和谷歌的生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建立鸿蒙生态与之抗衡,难度也极大。

那么,支撑鸿蒙操作系统的计算终端是什么?是智慧屏?是智能手表?是智能汽车?是智能眼镜?尽管这些计算终端也赢得了一些用户,但是它们都没能完成对智能手机的单一替代,智能手机依然是当仁不让的王者。

为什么智能手机如此强大?强大到短时间内看不到挑战者。原因在于,android/iOS操作系统将众多的交互设备都集成到一部智能手机上,确实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服务。然而,智能手机的这一优势将很快被超级终端所秒杀。

什么是超级终端?超级终端不是单一设备,而是包括电脑、手机在内的许多设备的自由组合。华为通过分布式技术打通了不同设备之间的底层连接,不同的设备已然组合成为一个个超级终端,每个设备成为超级终端实现部分功能的模块。

不久的将来,用户在华为智能手机上操作,就能轻松地将自己帐户下的多种设备组合起来工作。例如,用话筒通话,用摄像头拍摄,用超大屏显示,用超级音箱播音,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视频直播效果,肯定要比只用智能手机强百倍。

所以,支撑鸿蒙操作系统的计算硬件将是庞大的超级终端。华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级终端公司,不仅在于华为设备的占有率和保有量,而且在于华为对核心元器件、操作系统及其生态系统的把控力,以及对人机交互的前瞻性探索。

人机交互柳暗花明

支撑DOS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是键控,支撑windows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是鼠控,支撑android/iOS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是触控。这些交互方式都属于按钮操作方式,都是人类用手指进行操作的,人类长期养成了手指操作的习惯。

那么,支撑鸿蒙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是什么?是声控?是体控?是脑控?尽管这些交互方式也赢得了一些用户,但是,直到现在,它们依然没能完成对触控交互方式的替代,触控交互方式依然是当仁不让的王者。

为什么会这样?形成习惯需要时间和成本,改变习惯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成本,而习惯接近人类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人类对手指操作的信任程度已经接近于信仰,要改变这一习惯,除非能够赢得人类的信任。

不过,触控交互方式已经应用了十几年,除了一些局部改进创新之外,如3D触控、边缘触控,一直未出现整体技术突破,以至于人们对触控技术的升级换代不再抱有信心,而把希望寄托于声控、体控、脑控。

这些年来,受益于人工智能,声控、体控的识别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它们仍未达到量变到质变的奇点。即使是99% 的识别准确率,与手指操作100% 的可靠性相比,对于用户来说,仍然差了 100% 的信任。

更要命的是,人们根本建立不起对声控装置、体控装置、脑控装置的信任,因为他们非常担心身上的、身边的、周围的这些装置会随时随地监测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是所思所想,并将这些隐私信息上传到网上。

当人机交互技术亟待突破的时候,触控2.0交互方式应运而生了。她是应物联网之运而生,应5G之运而生,命运注定了她要与智能表面一道完成万物互联,要与人工智能一道完成万物控制,要成为鸿蒙操作系统的灵魂。

万物控制服务为本

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控制是物联网的三大本质特征。万物互联是为了万物控制,万物控制是为了万物服务于人类。万物如何互联,万物如何控制,万物互联何网,这是发展物联网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

任何物体都有表面,将物体表面变成智能表面,使其具备计算、传感、显示、触控等电子功能,这些物体立马就能接入网络、与网络交换数据、从网络获取智能、与人类进行交互,成为具备智能的物联网终端。

触控2.0交互普遍适用于任何物联网终端,它的识别控制模块极其微小,足以纳入鸿蒙操作系统的微内核,使得微内核通过增加外核、而不是更换外核,形成极简的、通用的、兼容的操作系统,便于嵌入各个物体体内或者智能表面。

触控2.0的操作界面与显示界面既可一体化,又可分离。人们既可在有屏智能表面上操作,又可在无屏智能表面上操作。智能表面无物不配、无处不在,将形成一个巨大产业。任何物体都将变成遥控器,既能遥控自身,又能遥控他物。

物联网不是为连接而连接,为智能而智能,为控制而控制,而是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即通过鸿蒙操作系统及其触控2.0交互,让物联网听从人类的服务指令,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让物联网主动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物联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于互联网,形成全球统一的网络,普遍连接着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物交互属于人工控制范畴,离不开触控2.0及其鸿蒙操作系统,物与物交互属于自动控制范畴,离不开人工智能及其大数据、云计算,二者最终都要汇聚到云平台。

触控2.0和人工智能都是物联网控制的必要技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人工智能控制的比重会逐年上升,但是,人工智能控制不会完全取代触控2.0控制,触控2.0仍然是物联网的重要控制手段。

卡片界面重在提示

未来的物联网世界尽管无限丰富、无比精彩,却有着统一的交互方式,统一的用户界面,统一的操作系统。我们预言,这个统一的交互方式就是触控2.0,这个统一的用户界面就是卡片界面,这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就是鸿蒙操作系统。

有了触控2.0交互方式,人们用同一种方法,在同一个网络上,既可以通过万物遥控互联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遥控万物。在物联网世界里,万物都被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在互联网世界里,同一个网络处理着万物的信息。

有了触控2.0交互方式绝配卡片界面,开发者在单一平台上开发的各种应用,都能轻松地部署到不同类型、不同形状、不同尺寸、不同性能的物联网终端上,任何应用都能无障碍地运行在任何物联网终端上。

正是洞察到了卡片界面才是未来智能终端的一致化用户界面,微软公司从windows 8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一种叫做动态磁贴的卡片界面。无独有偶,谷歌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操作系统fuchsia OS,同样采用了卡片界面设计。

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他们推崇卡片界面都是要构建起横跨多种终端平台的物联网操作系统。然而,微软的磁贴界面仍然是个操作界面,不仅未能显著提升人机交互效率,反而让用户觉得怪怪的,最终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在未来的鸿蒙操作系统中,卡片界面不再是操作界面,只是个提示界面,卡片也不再是按钮,只是操作提示的载体。所以,无需按钮代码编程,无需软件适配编程,甚至无需页面渲染编程,卡片界面可以简化为一张张图片。

在触控2.0交互模式下,应用软件的内容层与控制层相分离。尽管卡片界面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操作逻辑却是单一的,无非是通过控表将各个页面的控件与手势一一对应起来,由此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化的应用软件架构体系。

原生应用告老还乡

5G具有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三大特性,具有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两大特有能力。4G改变生活,5G改变世界,不仅改变实体世界,而且改变虚拟世界,不仅改变现实世界,而且改变网络世界。

在低网速时代,如果每打开一个页面,都要重新加载页面的所有元素的话,那么,页面响应速度会很慢,操作频繁时还容易卡死。苹果公司初创原生应用时,通过页面元素预安装预加载的方式,巧妙地提高了页面加载速度。

在目前的网络世界里,人类被原生应用和应用商店所笼罩。应用商店虽有数百万个应用,人们使用的应用数量却十分有限。下载安装新应用,人们就要纠结地删除老应用。人们只好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前几大应用上。

一边是大量应用沉睡在应用商店列表深处,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一边是用户苦于付出代价太大而放弃寻找应用,导致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原生应用并不是未来的趋势,它正在杀死网络,也正在杀死自己。

在5G时代,这一切都要改变。5G的无线数据传输速度开始超过了传统电脑内部的有线数据传输速度。这意味着只要永远在线,将各种应用存放在云端与下载到本地并无本质差别,预安装预加载的原生应用已无任何优势。

各种终端都会将计算和数据放到云端。云端负责海量计算、数据存贮、人机交互、服务整合,终端负责数据收集、物理功能。云端操作系统将取代终端操作系统,新生代应用将取代原生代应用。云端会越来越重,终端会越来越轻。

将来的鸿蒙操作系统是云端与终端协同的一体化操作系统,包括云端操作系统和终端操作系统。只提供在线服务的终端,通常无需终端操作系统。只有提供离线服务的终端,才需要终端操作系统。

新生应用胜在云端

5G时代最大的商业模式,是云平台+新生应用+人工智能。掌握了云就掌控了数据,掌控了数据就拥有了人工智能主导权。掌握了云就掌控了操作系统,掌控了操作系统就拥有了应用控制权。

什么是新生应用?新生应用就是无需下载安装就能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打开即用、用完即走的梦想。新生应用只有一个版本,随时可在云平台上更新。新生应用的页面数据非常小,具有秒开秒用、毫无迟延的特点。

操作系统也是应用,它是人们第一个打开的应用,是运行应用的应用。鸿蒙云端操作系统只有一个版本,鸿蒙终端操作系统有三个版本,分别适用于重量级、轻量级、超轻量级终端。

华为可借鉴微信的成功经验,创建鸿信云平台,作为鸿蒙生态的载体和窗口。鸿信云平台本身就是鸿蒙云端操作系统。鸿蒙云端操作系统和终端操作系统都可以在鸿信云平台上实时更新。

微信主要承载的是社交信息,而鸿信主要承载的是应用信息,包括应用池、硬件池、构件池以及应用的搜索推荐、分类排行、朋友分享、定制分发。各种应用、硬件、构件都可以在鸿信云平台上实时更新。

人们通过智能手机注册一个鸿信帐号,就可以从任何终端登录同一帐号,运行同一帐号下的各种应用。人们可将各种终端添加到鸿信的硬件池中,便于人们将多种终端组合成超级终端,实现全场景下的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引入推荐共享机制之后,人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新应用,从中优选出应用放入应用池中,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几个、几十个头部应用,而是不断累积使用着数百个、数千个应用,形成应用的中长尾效应。

人们还能利用鸿信的构件池及其自编程工具,定制各种个性化应用,供自用也可供分享。应用开发不再是软件工程师的专利,全民既是应用消费者,又是应用生产者。新生应用数量将以几何级数方式高速增长。

鸿蒙生态之金三角

将来,鸿信云平台的海量应用与供应端的海量开发者和需求端的海量用户,形成鸿蒙生态极为稳定的金三角关系。所以,鸿蒙生态成功的关键在于鸿信云平台是否足以吸引海量用户,是否足以吸引海量开发者开发出海量应用。

很多人讲的生态,包括用户、开发者、应用、设备,其实这些都是准确把握需求趋势的结果,而非原因。生态的核心是人的需求。谁能满足用户和开发者的需求升级,谁就能把所有人和设备统统吸纳进来,令其他生态就此消失。

鸿信云平台让用户能够享受人工智能服务,能够参与超级终端创制,能够搜索、分享、使用、开发应用,避免了应用的下载、安装、卸载、清理、杀毒,避免了因终端类型不同而改变操作方式和操作习惯,带给用户超预期的使用体验。

鸿信云平台让开发者能够聚焦自身业务逻辑,像开发同一终端一样开发跨终端分布式应用,避免为不同终端类型开发不同版本的应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各种应用的开发工作量、时间、成本,带给开发者超预期的开发体验。

鸿信云平台支持构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只要选择合适的模板,参与拖拽式、拼图式游戏,在各张卡片中填入所要操作的对象,任何人都能基于同一工程快速构建起个性化的网络应用。

鸿信云平台负责向人们提供各种模板和控件。华为可创建鸿信开源工场,除了由华为软件工程师团队开发设计模板控件之外,更要通过鸿信开源工场和扶持奖励机制吸纳全球各地的软件爱好者共同参与开发设计模板控件。

如此布局,鸿蒙操作系统对用户和开发者的需求满足得最快,试错成本最低,最有机会触发鸿信云平台、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正反馈。在正反馈的激励下,围绕鸿蒙操作系统的生态圈自然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吸引力。

鸿蒙生态呼之欲出

鸿信云平台之所以能够平地起高楼,在于她是在整合了华为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鸿信云平台就像穿起珍珠的绳子,将华为HiLink硬件生态和华为HMS终端云服务生态串联成为最终给用户带来巨大价值的项链(全场景智慧体验)。

鸿信应用池整合的是华为应用商店、快应用中心、快服务智慧平台,鸿信硬件池整合的是华为HiLink硬件生态,鸿信构件池整合的是华为开发使能平台、HMS SDK、用于IDE开发和测试的HMS核心服务(HMS Core)。

用户通过统一帐号登录鸿信云平台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有序的鸿蒙大生态,而不是碎片化的鸿蒙小生态,能够全方位、高效率、低成本地满足用户需求,因而具有极好的用户体验和极强的用户粘性。

鸿信通过微服务智能引擎,将应用分解为许多的微服务,即将服务原子化,再通过媒体端将微服务在适当时机推荐展示给具有潜在需求的用户,用户通过微服务也能搜索到应用,从而实现人找服务更便捷、服务找人更精准。

鸿信通过微功能智能引擎、微模块智能引擎,将硬件和构件原子化,再将微功能、微模块及其组合,在创建超级终端和定制应用时,主动提供给开发者,开发者通过微功能、微模块也能搜索到硬件和构件,从而大幅提升开发者的开发效率。

微功能、微模块及其组合,引导开发者进行无代码开发,如同搭积木般构建超级终端和应用。不仅操作系统要开源,超级终端和应用也要开源,分别通过鸿蒙开源社区和鸿信开源工场向全球开源。

将来的所有新生应用都是快应用。不过,目前的华为快应用还不是新生应用。一旦鸿蒙操作系统采用触控2.0交互方式,那么,运行在鸿信云平台上的所有应用都将是新生应用,所有新生应用都将是快应用。

5G的杀手级应用

2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短信,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微信、移动支付,4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直播、抖音,那么,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是VR、AR?是无人驾驶?是远程医疗?都不是。

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很可能是鸿信。包括鸿信在内的所有杀手级应用都是基于个人业务,而非垂直领域。正是这些不可替代的杀手级应用,深度融入并且深刻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普通人记忆中技术变迁的坐标。

将来,在每个应用、每个硬件上都布置一个二维码。登录鸿信后,扫描这些二维码,你就能很轻松地打开任何应用或者操作任何硬件,你也能很容易地获取任何应用的微服务或者调用任何硬件的微功能。

鸿信还会根据二维码,自动配置应用和硬件的云运行环境,包括配置你的云存贮空间,你使用的将是一个完全在云端的远程界面——云界面。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使用什么硬件,你的云界面都会始终跟随着你。

你的任何硬件,哪怕没有芯片,没有存贮,没有操作系统,只要扫描二维码连接上鸿信,你都能随时将你的硬件激活,开始你的操控。你的各种硬件会因此变得更轻薄、更柔软、更便宜,续航时间会更长。

你的各种硬件之间的界限将趋于模糊,你的手机就是电脑,你的电脑也是电视,你的电视还是壁纸,你的壁纸亦是遥控器……。你的各种硬件只是你的云界面载体,你的云界面只会因你的硬件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

更有意义的是,鸿信会准确地记录下你的每个操作对象、每次操作内容,积累起你个人专属的大数据,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搞定你的操作习惯、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以便投其所好地主动为你提供服务。

 

交互决定鸿蒙成败

每一代信息通讯产业都会诞生不同的计算平台,每一代计算平台都由新一代操作系统所驱动。桌面计算时代诞生了Linux/Windows,移动计算时代诞生了Android/iOS,那么,云计算时代必然会诞生下一代操作系统。

这是时运所致、大势所趋,可谓时势造英雄。至于下一代操作系统由谁垄断,完全取决于谁掌控了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许只能剩下一个操作系统,胜负手或许就是触控2.0交互技术。

在构建鸿蒙生态的三大条件中,时间节点、超级终端对于其他生态也是存在的,只是华为在超级终端上占有优势,但是,这一优势还不足以垄断下一代操作系统。唯有交互方式采用触控2.0,鸿蒙生态才具有了排他性、垄断性。

触控2.0交互集成了手指操作和非按钮操作的全部优势,她支持鸿蒙操作系统实现大一统的雄伟目标,因为她能够统一物联网交互方式,统一物联网用户界面,统一物联网网络应用,统一物联网操作系统。

触控2.0将取代电脑鼠控、手机触控、电视键控,适用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景对任何终端的操作。应用不再因交互方式不同而适配,操作系统不再因交互方式不同而不兼容,超级终端不再因交互方式不同而导致界面不一致。

从此不再有电脑网络、电信网络、电视网络、车联网之分,全球只有一个普适网络;从此不再有电脑应用、手机应用、电视应用、汽车应用之别,任何应用只有一个普适版本;按钮图形界面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卡片图形界面将统治整个虚拟世界。

触控三大定律重新定义了点击、长按、滑动三大触摸手势,使其能够执行目前的全部触控功能,而不侵犯已有的触控知识产权。无论是交互设计,还是界面设计,统统都迈过了别国垄断巨头筑起的知识产权壁垒。

后记:华为通过打造鸿蒙操作系统,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采用触控2.0交互,解决知识产权问题;通过运作鸿信云平台和鸿蒙开源社区,解决生态软肋问题;通过推行云平台+新生应用+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从更高维度上颠覆苹果谷歌推行的应用商店+原生应用的商业模式;用趋势的力量吸纳全球生态型企业与之结盟,吸纳全球应用型企业与之共享鸿蒙生态。这才是华为化解断供危机、谋求换道超车的长远之计。


[责任编辑: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