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正文
打造中国权威科技期刊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宋伟2020-03-02 12:20:11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家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要求高等学校取消对教师SCI文章奖励,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正本溯源、真正解决多年来存在的科研评价导向偏差、盲目崇拜SCI文章的重大举措。

    破除论文崇拜存在阻力

教育部、科技部下达这一文件,就是从源头上堵住这一漏洞、消除垃圾论文的制度设计。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能不能真正落地,见到成效,很多专家学者还存在疑虑,认为目前执行起来,还会有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

第一,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阻力。长期以来,有的教师一味追逐SCI论文,每年都会获得大量的真金白银的绩效奖金。由于过去的科技评价制度实行得太久,他们已经成为追逐SCI论文的既得利益者,具有很大的话语权,自然不会主动地放弃SCI崇拜,甚至会在年轻教师的技术职称晋升中,在科研资源的配置中,继续坚持过去的做法。这种人的思想不转弯,两部委的文件精神就会落空。

第二,来自高等学校层面的阻力。一些高校的办学者,在国家各种评审的导向下,制定了发表SCI论文的高额奖励办法,在教师职称晋升中,也规定了SCI论文占据绝对重要位置。两部委的文件下达后,这些高校的政策需要及时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消极、懈怠。

第三,来自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科技政策调整不到位的阻力。主要体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在学科评估、学位点申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院士等人才项目评审,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以及项目结项、验收等等方面。

针对以上可能产生的阻力,关键就是看国家有关科技评价指标,能不能及时扭转过来,真正贯彻落实两部委的文件精神。

    坚决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2020年教育部即将开始新一轮学科评估。在即将开始的学位点申报中,在每年都进行的其他国家级人才称号的评审上,需要及时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政策,彻底扭转追逐SCI的导向问题。

在改变盲目追求SCI论文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清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盲目追求SSCI论文的现象。如果说在自然科学领域,追求SCI论文现象已经不得人心,那么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把发表SSCI论文作为一个学科、一个人文学者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更缺乏科学性。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被西方的SSCI论文左右,仔细想来,逻辑上都不成立。我们反复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用SSCI论文作为评价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的标准,要树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建立“中国风格”“中国学派”,该有多难!

不仅是SCI论文、SSCI论文,即便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其他过分追求论文的评价体系,也是不科学的,应该借此机会,真正清理、修正、扭转。客观地讲,很多所谓的论文,创新点有多少?又有几个人在看?论文成为了一些学者权力寻租、自娱自乐的游戏。只有在这些具体的国家政策导向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下,才会彻底改变过去唯SCI论文、唯SSCI论文、唯论文的“顽瘴痼疾”,真正让两部委的文件精神落地。

    打造中国权威科技期刊

破除SCI论文崇拜,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鼓励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用中文发表在中国主办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中国科技创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响力,是未来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

过去长期重视SCI论文,重视影响因子的高低。毫无疑问,SCI论文中影响因子高的期刊,都是国际期刊。大部分是英文期刊,其次是德文期刊、法文期刊。我国的科学家在中国境内用中国的实验室研究的最优秀成果,都争相发表在影响因子比较高的SCI期刊上,造成恶性循环。中国自己主办的科技期刊,不要说吸引国外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就是本土的科研人员,都不愿意把最优秀的研究成果投寄给中国自己的科技期刊,中国主办的科技期刊,永远没有办法发表最优秀的顶级科研成果,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永远也不会达到或者领先世界水平。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急需科学研究成果提供解决方案和科学技术支撑。但是,中国的学者研究病毒在中国大面积流行蔓延问题,推出的最新成果却要用英文发表在国外的《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等期刊上,而不是用中文发表在中国主办的医学杂志上。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民战役,需要这样的研究成果来做决策参考,可是我们不得不再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种难道不是一种怪事吗?可是这种怪事,却是过去几十年科技评价政策所大力倡导的。

假如中国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母语中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自己主办的科技期刊上,那么,中国科技期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难道不就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成果吗?发表这些成果的中国科技期刊,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他们为了引用这些成果,就必须用中文来阅读,这不是迅速提高中文的世界影响力的最好机会吗?难道不是最快的提高中国科技在世界的影响力的机遇吗?

值得庆幸的是,两部委发布的这一文件,既彰显了我国科技领域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勇气和决心,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价政策的逐渐成熟,标志着我国教育、科技领域,正在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既符合国情,又顺乎民意,可喜可贺。我们热切地期盼这一制度真正得到贯彻执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件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中国的科学家和学者,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我们能够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那种盲目迷信西方、崇拜西方的思维,坚持文化自信,坚持科学的新的评价体系,使中国的科技创新力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进展、新突破,走向世界、领先世界。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IAI150090)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02日第5版 

[责任编辑:陆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