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正文
娃哈哈深陷围城,宗庆后屡遭打脸,宗馥莉的上市论有多靠谱?
来源:百家号作者:蓝鲸财经2019-06-12 11:00:49

投稿来源:铑财研究院

导语

上市,是企业梦寐以求的高光时刻,许多企业家为此持续操作猛如虎。不过,例外也是有的。比如传说中的永不上市四大家——华为、顺丰、老干妈,还有一个娃哈哈!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上市联盟”早已松动:前有顺丰王卫的借壳上市,今有娃哈哈宗庆后的几番改口。让人感叹,资本猛如虎,大佬也低头。

那么,问题来了,娃哈哈沉浮30年,为何此时转变上市态度?宗庆后一再打脸的背后,有什么难处?宗馥莉又如何实现资本夙愿呢?

娃哈哈,是一家不缺话题感的企业。只是一个上市问题,就引发了舆论持续数年的解读。

这表明,无论是32岁的娃哈哈还是74岁的宗庆后,依旧新鲜有味道,颇有网红的时代感。

这种逆周期表现,凸显了国人对娃哈哈的深厚感情。

“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可以说承载了无数国人记忆。切入正文前,作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娃哈哈的辉煌历史是我们不得不提的。

昔日辉煌

将时间线拉回到1987年,42岁的宗庆后辞掉稳定工作,开始创业历程。根据儿童不愿吃饭、偏食、营养不良的状况,其开发出第一支爆款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仅用三年时间,宗庆后完成了原始积累。

1991年,为扩大规模,满足需求,娃哈哈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从此娃哈哈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4年底,娃哈哈依靠“西进北上”战略,一举成为行业龙头。1996年,为实现“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的“二次创业”目标,娃哈哈集团引进达能等外资,组建合资公司,获取了巨额利益。

2000年,“国退民进”浪潮中,娃哈哈集团由国有独资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活力持续释放。同时,摆脱了达能的资本纠缠,发展步伐一再加快。2003年,营收破100亿元,2007年营收258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位居饮料业首位,2013年更是迎来高光时刻,创下782.8亿元的最高营收纪录。

1987到2013,这26年间,娃哈哈一路高速发展,成为行业的标杆。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娃哈哈亦或宗庆后踏准了几个关键发展节拍。这种精准的背后,有人说是娃哈哈的运气好、敢上了经济上升、行业提速、消费发力的好时候;更多人说是宗庆后坚持市场导向,保持前瞻眼光的正确路径支撑。

300亿营收缩水

不过,这种好运气亦或正确路径,在2013年后似乎忽然消失了。突出表现,即在娃哈哈的多维困境,和当家人宗庆后的一再被打脸。

首先就是尴尬的营收。

遥想2010年,娃哈哈步入销售500亿元俱乐部,宗庆后放出豪言“再造一个娃哈哈,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3年,娃哈哈营收782.8亿元,没有完成千亿目标。

不过,这一打脸业绩,现在看来已是娃哈哈的极限表现。之后,其销售收入开始连续落体运动。公开数据显示,2014–2017年营收分别为728亿元、677亿元、529亿元、456亿元,营收5年缩水超300亿元。

业绩的一再打脸,表明娃哈哈进入了发展的逆风局。尤其是在竞品康师傅、农夫山泉等业绩一再看涨,整个饮料行业保持增长的大环境下,更凸显了娃哈哈的没落感。

那么,导致标杆企业没落的原因是什么?

梳理专家、媒体、行业人士的分析言论,宗庆后“独断”的管理模式一再被提及。

作为“超级家长”,宗庆后在娃哈哈有绝对话语权。凡事亲力亲为,保持娃哈哈高效执行力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缺乏完整的人才梯队,团队发挥受到限制。

比如,娃哈哈副总职位曾空缺多年,决策都要宗庆后一人拍板。甚至早年,有传言说娃哈哈买一把笤帚都要他签字。这样的言论不免夸张,不过,娃哈哈每款产品口味、包装和每条广告,都要经过宗庆后审核。

曾做过宗庆后秘书的罗建幸也表示,“娃哈哈所有的公司决定都由宗庆后一人拍板,没有人敢提建议,也没人敢顶撞宗庆后,包括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

宗馥莉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言论,同样耐人寻味:“虽然我们也是一个大品牌企业,但别人会觉得上市公司是一个有明确规范流程的公司,会比较放心跟你谈判。”

显然,缺乏明确规范流程、实行一言堂的消极后果,是巨大的。

首先,让娃哈哈失去了发展活力,丢失了市场敏感度。

瞬息万变的快消界,变化是永恒的。宗庆后过分自信带来的经验打法,成就了娃哈哈,也阻碍了其后续发展,营收的一再下滑即是力证。特别是面对新生代消费者,娃哈哈的表现更不如人意。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娃哈哈业绩下滑有很多原因,核心是产品层面没有满足和对接新生代的消费需求。娃哈哈品牌缺乏高大上的调性,而新生代消费者喜欢个性化的产品。娃哈哈多元化布局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治标不治本,没有好的产品、包装,没有个性化的产品,很难打动新生代消费群体。

失败多元化

业绩连年缩水,娃哈哈进入了营收史上的尴尬时期。为了打破这份尴尬,娃哈哈采取了多元化策略。

客观而言,娃哈哈亦或宗庆后在多元化方面,一直很努力,可谓动作频频,用心良苦。不过,结局却和营收一样,令人遗憾。

梳理其多元化路径,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

彼时,娃哈哈雄心勃勃,涉足童装,提出“中高档质量,中低档价格”的口号,势在通过已有的品牌影响力,衍生出一个新产业链。宗庆后甚至表示,娃哈哈童装将三个月内组建2000家加盟连锁店,年销售额突破十亿元。

这样的豪言让业界侧目,不过,现实表现却差强人意,直到2015年,其销售额还不到2亿元。

2010年,娃哈哈宣布进军奶粉行业,推出高端婴幼儿奶粉“爱迪生”。此次,宗庆后确定的目标是,要在两年时间内达到十万吨的销量、100亿-200亿元的销售额。

结果,销量同样尴尬,发展到目前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至于旗下另一款新品羊奶粉新品莫尔希亚,市场表现同样平平。

两次多元化的失败经历,没有让娃哈哈亦或宗庆后失去信心,反而步子开始更加激进。

2013年,娃哈哈斥资150亿元,进入了相对陌生的白酒业,推出领酱国酒。这次,宗庆后宣称三到五年内上市。但仅半年,这个项目就销声匿迹了。2018年,还一度出现娃哈哈抛售领酱国酒的消息。

2018年,不服输的娃哈哈再次多元化,推出保健食品天眼晶睛,势在进军医药健康产业。此后不久,该款产品便陷入代理商维权漩涡中,为新业务发展再蒙阴影。

除此之外,首条君注意到,2012年,娃哈哈集团还高调宣布进军商业地产。与几家经销商合资成立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期向娃欧商场投资17亿元。

对此,宗庆后曾说,“商业地产太简单了,比管饮料工厂可容易多了!”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宗庆后当年的豪言犹在耳畔。只是,杭州娃欧商场早已关门大吉。

梳理至此,不难发现,娃哈哈的一系列多元化举措,充满了浓浓的挫败感。甚至差劲的表现,很难让人与大名鼎鼎的标杆企业娃哈哈、标杆人物宗庆后画上等号。

画风突变的背后

一向顺风顺水的两者,为何画风突然变了?

也许,从宗庆后上述的地产简单论中,可以发现端倪。

大佬宗庆后是不是太过自信了。从童装、奶粉,再到白酒、商业地产等,每一次信心满满、一掷千金的背后,显示出了有钱任性,也显示出了敬畏感的缺乏。

在行业人士看来,布局这些陌生领域,不亚于一次从头创业。要想成功,相应的配套资源、严谨的销售渠道和专业的运作经验,都是核心要素,这些似乎都是娃哈哈缺失的。

此外,梳理娃哈哈的多元领域,都有一个特点:高利润、高回报率。从中可以看出宗庆后提振营收的急迫心理,却忽视了这些行业的高门槛、强竞争性。

细观娃哈哈的多元路径,似乎始终没有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急于追求利润,忽视了专业化的精心深耕。从而欲速而不达,浪费了一次次机会,也让宗庆后被一次次打脸。

这也引来业界更严厉的批评。

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史贤龙认为,定位偏差,缘于宗庆后和娃哈哈的无战略扩张。他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其实,娃哈哈并没有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宗庆后的多元化基本上都是异想天开,而宗庆后本人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朱丹蓬分析称“近十年来,娃哈哈从没停止过跨界。但从结果来看,多元化布局是失败的。这也凸显出公司中长期战略不清晰,优秀团队支撑不够等痛点。”

趋势敏感度

营收大缩水,多元化步履维艰,似乎都标志着娃哈哈亦或宗庆后的发展“黄金期”结束了。如何突破发展的围城呢?

显然,最重要的出路是创新升级。不过,这方面,娃哈哈仍然在找感觉,更缺乏持续有策略的创新战略。

首先,来看关键的产品端。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娃哈哈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近80个生产基地、180多家子公司。产品涵盖十余类190多个品种。

打开娃哈哈官网,营养快线是绝对主力产品。同时,产品矩阵还包括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奶茶饮料、包装饮用水、蛋白饮料、医药保健品、茶饮料、罐头食品等。

相信初看如此庞大的产品线,许多人会惊叹于娃哈哈的产品打造力。只是,深入到

商超、便利店等销售终端才会发现,除了营养快线、爽歪歪、AD钙奶、八宝粥等拳头产品,娃哈哈上述大部分的产品只能用边缘化形象。

这显示出娃哈哈的一个尴尬现状:产品精准创新度不足,没有紧跟消费的迭代,培育出更多新明星产品。

比如为迎合新生代喜好,娃哈哈曾以新口味、新瓶型,重点推出健康花草茶和龙井茶。只是,国内茶饮料品牌较为集中,仅康师傅和统一就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在其他更新锐的竞品挤压下,致使娃哈哈茶饮料的销售并不理想。

即使在明星产品方面,娃哈哈的创新也值得考量。比如,主打产品AD钙奶销量下滑,为挣脱颓势,娃哈哈开始在包装和品种上做文章,甚至还推出过AD钙奶味的月饼产品,不过结果依旧差强人意。

除了产品问题,在关键的营销端,娃哈哈也慢了不少。

众所周知,“联销体+渠道”是娃哈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该方式,一举奠定了娃哈哈的行业王者地位:迅速在全国铺货,合作近1万家经销商、几十万家批发商、300多万个零售终端,可在一周内把新品铺到全国偏远农村的每个小卖部。

可以说,多年发展,娃哈哈编织了一张强大的线下销售网,已和庞大经销商的利益融为一体,既保证了每个环节有钱赚,又避免了经销商拖欠货款。也基于此,宗庆后才可豪言娃哈哈“不差钱”。

不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获客流量端口进入互联网时代,上述传统营销模式开始显出疲态。娃哈哈也随之进入营销颓势。

令人遗憾的是,宗庆后没有准确意识到这种变化。

在2016年末央视财经播出的《对话》节目中,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资源”五大变革时,宗庆后说,“除了新技术,其他都是胡说八道。(马云)本身不是(从事)实体经济的,(能)制造什么东西?”

这种漠视和盲目自信,使娃哈哈一度脱离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大势,成为其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营收危机和多元化坎坷,宗庆后终于觉醒,进而开始了快速的互联网转型。

2018年6月,娃哈哈发布新品——“娃哈哈天眼晶睛”发酵乳。这次未像以往一样选择传统线下渠道,而选择了微商渠道。此外,娃哈哈乳酸菌儿童饮料“呦呦君”同样拥抱电商,选择了拼多多首发。

娃哈哈全面营销转型的决心,可见一斑。不过,这种突然的急迫转向,并没让娃哈哈后来者居上,反而又出现了新问题。

据媒体报道,娃哈哈选择的微商平台会员曾有91547人,却突然因“涉嫌违规分销”被封号。导致销售数据消失,引来代理商大规模的维权抗议,娃哈哈新品的销售也受到极大影响,

至于另一个合作平台拼多多,近期也因假冒伪劣、过分低质低价问题屡受质疑。苹果等知名品牌纷纷与之撇清关系,娃哈哈却选择此平台进行产品首发,不免拉低了新品的品质段位。

由此来看,面对不断升级迭代的互联网营销,娃哈哈亦或宗庆后从瞧不起到跟不上,除了病急乱投医,更有些更不上甚至摸不透发展脉络的尴尬感。

也许,娃哈哈不缺创新精神,缺的是新理念的敏锐度和创新的方向感。即使宗庆后愿意尝试,也依旧不太理解互联网、理解电商。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即使一代行业霸主,也终有跟不上消费新趋势的时候。

资本松口的背后

或是业绩下滑,或是转型创新屡遭失败,或是落后趋势的紧迫感,宗庆后开始了更深刻的改变。

一个鲜明的体现,就是资本态度。

遥想千禧年,一场达娃(达能、娃哈哈)大战,险些让娃哈哈步入乐百氏的后尘。历时29场的残酷诉讼,让娃哈哈彻底认识了资本者的冷血野心。从此,宗庆后喊出:不负债、不发债、不贷款、不上市的四不口号。

不过,“坚决不上市”十几年的宗庆后,还是松口了。

2017年11月,娃哈哈30周年庆典上,宗庆后表示,“上市以后能加快企业发展,在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此外,在2018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娃哈哈以每股2.6元的价格清退员工股份,这一消息被认为是公司要上市的前奏。

今年4月份,由《浙商》全国理事会主办的“走进身边好企业”第十三站来到娃哈哈,谈到上市问题时,宗庆后也表示,他并没有坚决反对上市,关键是企业有没现金需求。

5月27日,娃哈哈公关部部长宗馥莉再次发声:娃哈哈上市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举动。她说“未来,只有跟资本市场相结合才会走的更远,这是每一家公司都要做的。我也想看看,资本手段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可见,相比宗庆后,女儿宗馥莉的资本态度更加坚定和迫切。

这份坚定和迫切的背后,是娃哈哈日显颓势的尴尬境遇,是一代灵魂人物宗庆后的力不从心,是整个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然,也似乎隐隐透出宗馥莉的几分资本野心。

也基于此,外界给予了娃哈哈的上市论更多更广泛的关注。

对于是否上市、怎样上市,外界有许多疑问,或许上市是把娃哈哈产权进行公允定价的最佳途径,但上市对现在的娃哈哈来说一定有利吗?

并不一定。有专家表示,与资本市场对接,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是信贷企业成长必经之路。如果宗馥莉接班,上市一定会进入日程。但众所周知,资本市场的路太现实,娃哈哈内外部问题众多,上市这条路必然是坎坷曲折的。

朱丹蓬认为,娃哈哈体量、利润、市场变现,已经不能匹配资本市场的需求,资本市场可能不会青睐一个业界下滑的企业。娃哈哈要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娃哈哈而言,进入了发展的周期围城。瓶颈是旧的商业模式结束,新的商业模式还未成形。产业多元化失败、家族式管理,又导致专业人才缺失,进而引发产品、渠道等核心层面的创新不足。由此,宗庆后亦或宗馥莉想要借助上市,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发展活力和前瞻理念,从此来看,上市或是一条打破困境的路径。不过,具体如何实施,还要取决于宗庆后的最终决心和宗馥莉的实操能力。

大江东去,还看今朝

显然,娃哈哈的辉煌已成历史,宗庆后的时代也正在过去,在陷入困境频繁打脸之后,娃哈哈将如何冲出围城,新的时代还要看宗馥莉这个新关键人物。

吴晓波说过:“在全球家族企业史上,成功传承从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新老一辈的交棒往往伴随巨大风险。随着宗庆后慢慢老去,如何传承娃哈哈这个价值千亿的商业帝国,成为外界最关心的事情。

日前,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想我应该是准备退居二线了”。这是宗庆后第一次公开地表达自己的退休计划。关于女儿宗馥莉的安排,宗庆后表示:“让她自由发展吧,她愿意干什么就让她干什么”。

对此,宗馥莉提出了另外一种接班方式——“假如我做得成功的话,我期望可以去并购娃哈哈。那就是一种拥有,不是承继”。

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毕业于佩珀代因大学,喝着“洋墨水”长大的宗馥莉,风格与其父亲截然不同。作为娃哈哈集团的接班人,宗馥莉以作风干练、顽强,被媒体贴上“铁娘子”标签。

可以想象,如果新老交替,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上市是大概率事件。宗馥莉曾不止一次表示,企业应该贴近资本市场,上市是娃哈哈更好的出路。

况且面对上市,宗馥莉已经有过一次尝试。2017年5月12日,中国糖果公布收购公告,宗馥莉用其实际控制的恒枫资本(宏胜饮料母公司),收购中国糖果已发行股本中的所有股份。

收购愿景很好,结局却遗憾,中国糖果的两大股东嘉庆发展和Noble Core一边主动邀约,一边大幅减持,导致宗馥莉需要额外获得24%以上赞成票,中国糖果的股价也一路上扬,最终导致宗馥莉入股失败。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娃哈哈借壳上市的尝试。

虽然运作失败,宗馥莉的这次举动,还是让外界看到了她的资本野心。

问题是,目前深陷逆风局的娃哈哈,深陷发展围城,能否支撑起她的资本野心,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转型危机

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天生的逐利特性,在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同时,也释放了其扩张野心,这对多元化接连失利、产品创新不利、迫切需要找回沉淀初心、敬畏初心的娃哈哈而言,不是一个利好因素。

甚至,还可能会加速娃哈哈更深危机的上演。这值得宗庆后、宗馥莉的深刻思考。

同时,资本市场也是翻云覆雨,充满挑战。遥想当年山西首富海鑫钢铁集团李兆会,一味沉迷资本市场,脱离实业,最终导致公司倒闭,一落千丈。这样的案例,虽然极端,却给娃哈哈亦或宗庆后、宗馥莉敲响了警钟。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无论是运作中国糖果的实操打法,还是并购娃哈哈的拥有言论,都显示出宗馥莉的资本野心也许还远未显出。毕竟,宗馥莉没有宗庆后这样实干一代的实业情感支撑,资本闪转腾挪的诸多诱惑,显然是以拼、耗、累、难著称的实业不可比拟的。

以此来观,宗馥莉上市论的靠谱性就值得考量了。最终的答案,留给时间,不过,面对关键的转型之战,留给娃哈哈的试错时间已不多。

其实,无论是宗庆后还是娃哈哈,所遇到的问题都有一定代表性。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如何保持时代的敏感度和发展活力,打破周期,开启生长新空间,是许多传统明星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上市只是辅助企业进阶、升华的翅膀。更根本、长远的因素还要看企业是否坚定初心、创新产品、把握市场,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同为不上市阵营的华为为例,作为一家世界级的民营企业,营收吊打BAT,5G技术世界第一。这些傲人成绩的背后,是其强大的研发能力、敏锐行业眼光、高品质的产品初心,由此打造出的核心竞争力,让其牢牢把住了发展的主导权,即使不上市,行业地位仍不可撼动的。

以此来观,与其反复纠结于上市话题,宗庆后亦或宗馥莉,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即深耕市场,找回行业敏感度及敬畏之心;不断创新、打磨产品品质,解决消费需求;并用更开放的发展格局,组建现代化管理团队,从而实现产业初心,这正是娃哈哈最薄弱、也最需改变的地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娃哈哈如何打破逆风局、宗庆后如何改变反复被打脸境遇,宗馥莉又如何平衡资本野心和产业初心,铑财将持续关注。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5913106555546206&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Gem]